close

聖靈月刊分享

 

根據希臘文字典對 (敬虔)這字的解釋,就是吾人對某人或某物深深地崇敬,並對所崇敬的對象,產生自覺的義務,並且熱誠地實踐之。

 

根據上述的「敬虔」與「奧祕」的字義,我們將「敬虔的奧祕」歸納出三點:

第一,為何保羅會說「敬虔的奧祕」,因為「奧祕」是針對被選召的人,也就是相信福音,被神救贖的人而說的;換句話說,若一個不相信神救贖大功的人,是沒有資格談「敬虔」,也不會有真正的「敬虔」。

第二,「奧祕」被傳遞的方向是上對下的,換句話說,真正敬虔的源頭是來自神,沒有人能夠自發性地透過敬虔的行動來就近神,人之所以能夠「敬虔」,是出於神主動的邀約,賞賜給人機會來回應此邀約。

第三,我們之所以能論及「敬虔」,乃是因為耶穌完成十字架救恩。這就好像耶穌所說「葡萄園的比喻」一樣:13因為有葡萄園的主人辛苦一整年,使葡萄園有所收成,才會有機會讓摘葡萄的臨時工,能到園中摘葡萄領取工資一樣。假若主人沒有收成,即便有人想免費到葡萄園替園主摘葡萄,也是徒勞無功的。

 

「敬虔」的對象首要是神。其內容簡單的說就是「心存敬畏,行重順服」。

 

既說「操練」,就表明不是生來具有的「稟賦」,也不是後天神按自己旨意隨意給的「恩賜」,操練乃是純粹「人」對自我要求的行為。這一行為並不屬於「天性」。一個人要產生「操練」的動機,就必須要有「更美」的盼望長存心頭。

 

這裡所說的「攻克己身」乃是指在靈修的過程中,為了要能夠「較力爭勝」,就要像個頂尖的運動員,不停的克服身體傾向閒懶的天性,不斷的要求自己往更高處去奔跑!(林前九24-25)。這也為什麼保羅說:「我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,已經完全了。我乃是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,向著標竿竭力的奔跑」(腓三12-14)。因此之故,保羅喜歡以操練身體的觀念來闡述他膾炙人口的「『操練』敬虔」。

 

自己在2月的翻譯,因抱怨工作上的事→神要我們在心理與行為上都聖潔,充滿怨言的人是不配做神的工,

 

言語與思想上的敬虔

「若有人自以為虔誠,卻不勒住他的舌頭,反欺哄自己的心,這人的虔誠是虛的」。雅各書1:26

 

第一種要棄絕的話語是「世俗的話語

或許是提摩太為了與教會「傳異教人」辯道,而涉入這些世俗,甚至可能褻瀆神的話題之中;18或是提摩太也借用許多世俗與不信神的觀念詮釋真理……等,19我們僅能根據教會之片斷歷史去推測而已。事實上,一個人要在敬虔的言語上操練自己,必要先杜絕自己陷入其中,才不致落入世俗的思維,而失去對耶穌基督救贖的崇敬之心。

 

為學生準備「我們的神觀」→重點不是我曾經查考到什麼,而是神要讓學生學到什麼。

 

第二種要棄絕的話語是「老婦的荒誕之言

可能當時在以弗所教會中,有些人把過去傳統所流傳的虛構神話、靈異事件、名人傳說、民間故事等,混雜在解釋耶穌救贖的事上,這樣的方式也或許被提摩太所採用,因此保羅希望他能棄絕這類的話語。

 

第三種 要棄絕論斷的話語(黃恆誌傳道「刀」)

耶和華差遣拿單去見大衛。拿單到了大衛那裏,對他說:「在一座城裏有兩個人:一個是富戶,一個是窮人。 2 富戶有許多牛群羊群; 3 窮人除了所買來養活的一隻小母羊羔之外,別無所有。羊羔在他家裏和他兒女一同長大,吃他所吃的,喝他所喝的,睡在他懷中,在他看來如同女兒一樣。 4 有一客人來到這富戶家裏;富戶捨不得從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隻預備給客人吃,卻取了那窮人的羊羔,預備給客人吃。」

5 大衛就甚惱怒那人,對拿單說:「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,行這事的人該死! 6 他必償還羊羔四倍;因為他行這事,沒有憐恤的心。」

7 拿單對大衛說:「你就是那人!耶和華─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:『我膏你作以色列的王,救你脫離掃羅的手。 8 我將你主人的家業賜給你,將你主人的妻交在你懷裏,又將以色列和猶大家賜給你;你若還以為不足,我早就加倍地賜給你。 9 你為甚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,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?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,又娶了他的妻為妻。 10 你既藐視我,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,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。』

11 耶和華如此說:『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;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嬪賜給別人,他在日光之下就與她們同寢。 12 你在暗中行這事,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,日光之下,報應你。』」

13 大衛對拿單說:「我得罪耶和華了!」拿單說:「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,你必不至於死。 14 只是你行這事,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,故此,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。」 15 拿單就回家去了。 撒母耳記下12:1-15

 

可見保羅要提摩太「為了敬虔操練自己」,並不是只有在看得見的宗教行為,更重要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思維,與閒談之間所表達的話語。

 

大舅舅隨口說你去我就去→言語上得罪了神,願神赦免並調轉其腳步回到主的懷抱。

 

有好行為的敬虔

「只要有善行,這才與自稱是敬神的女人相宜。」提摩太前書2:10

保羅所界定的「好行為」是發自本質上的流露,而不再只是專注於做什麼善事。換句話說,當一個人本質上是敬虔的時候,他自然會根據神所安排他的情況,做出他應該做的好行為;反過來說,若我們認為只要作什麼事才是敬虔的時候,就會淪落被「證明我是敬虔」的想法綁架,一不小心便容易像保羅所說的:「有敬虔的外貌,卻背了敬虔的實意」,22忘記敬虔的背後是要與神和好,最終活出與神和好的生命;甚至淪落到對真敬虔所帶來的信心嗤之以鼻。

 

順服真道的敬虔

但有些人善於模仿這些顯露於外在的敬虔行為(在行為上、言語上表現出合宜的風範),但事實上他的內心世界卻是屬世界的,他內心真正崇敬的對象不是「耶穌的救恩」,而是「得利」──從教會生活與人際關係中,找尋滿足自己需要的慾望。

從他們對純正話語與合乎敬虔話語的態度來判斷之。這樣的人,其外在的特徵是「他是自高自大,一無所知,專好問難,爭辯言詞」、24其內在的性格是「從此就生出嫉妒、紛爭、毀謗、妄疑25,並且以屬靈的角度來看「並那壞了心術,失喪真理之人的爭競」。26

我們也可以體會保羅為何對「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28的人,有極大的排斥感:一個不願意被合乎敬虔的道理與真理約束,即便他外在有許多看似敬虔的作為,這些「假敬虔」終究像膺品般被識破。

 

彼得奉主耶穌聖名叫一個瘸腿四十多年的人起來行走,驚動全城,眾人蜂擁而上,讚嘆、定睛的看著使徒。彼得卻對百姓說:「為什麼定睛看著我們?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敬虔叫這人行走麼!」這「此大能大力與我敬虔無關」的劃分界線是何等的敬虔呵!

 

駕馭利己慾望的敬虔

「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」。提摩太前書6:5

保羅向提摩太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,那就是「然而,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」。32保羅用(滿足)這字,源自於(自己)與(充滿)這兩個字所結合的(自我滿足)這字,有自己滿足於現況,與獨立於他人的意思。33保羅提出一個不受制於慾望的想法,就是自己找到自我滿足的方法,如此就不會被其他原本以為重要的慾望所轄制。

保羅不是反對已經富有的人,也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錢,他所反對的是,整天想要富有的慾望。

 

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要先認清才能談到滿足。

進天國是我們敬虔最大的誘因,但是還有個更美的想法,感念神的憐憫與撿選,在面對任何處境都能順服神的安排,並發出神的榮光,進天國是必然的事,向著標竿直跑的標竿應是與神同行直到永遠,而不是進入天國享永福。

 

結語

我們的敬虔,別被感覺所操控、別被需求所控制、更別被證明敬虔所困。如此,我們「為了敬虔操練自己」的生命,才能被敬虔包裹,而綻放敬虔的果實。

 

人當記住,當人心開始失去對神的敬虔,同時,他將失去對人的謙讓。「失足」將是遲早的結局。相反的,當人無論在任何景況下,都堅持在每個動作中表現出對神無比的敬虔,則其生生不息的蛻變將永無止境的感動著人。

 

同樣的,教會的組織若失去了敬畏神的心,則必失去神!

 

 

只存留女孩的性命

 

當以色列人寄居在埃及的後期,因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(出一8),以色列人由受禮遇的貴賓,變成奴隸;從幾近天堂掉到仿如地獄般的生活。但因神的眷顧,無論埃及人怎樣苦害他們,以色列人的數目反而越發增多。最後,法老使出殺手,凡希伯來人生的小孩,男的就把他殺了,女的就留她存活(出一1622)。《聖經》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(羅十五4),每讀到這段記載時,都感觸良多。若舊約的以色列人喻表今日的信徒,法老便是魔鬼。

 

《出埃及記》第一章描繪的看似是一幅絕望的圖畫,以色列人的男孩尚未出生便註定被丟到河裡淹死。但同時亦看到一個希望,就是收生婆的「敬畏神」,不照埃及王的吩咐摩西父母親的「信」,並不怕王命,(出一17,二4;來十一23)。

 

若對信仰缺乏一份堅持,就如同收生婆不敬畏神,只照法老吩咐行事。又或者摩西父母的信心不足,只怕王命而不怕神,恐怕以色列人的命運便要改寫了。

 

學生必須在課餘時上很多補習班和才藝班,所以沒有時間上教會了,信仰與工作是不可兼得的「魚與熊掌」,若要在職埸上有良好的晉升機會,便不能兼顧信仰或騰出時間事奉等等。

 

 

行過死蔭的幽谷

產後憂鬱症

 

 

美麗如月亮、皎潔如日頭

我們沒有任何的能力可自誇或自保,我們所發出的榮耀是來自於神的大能,如月亮不發光但反射出太陽的光線。我們操練敬虔就是藉由我們的好行為能將神的大能完全的反射出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lndemu777 的頭像
    jlndemu777

    裘蒂。心情。甜蜜new窩。。。

    jlndemu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